我当了30年“佐料演员”——游本昌

    “鞋儿破,帽儿破,身上的袈裟破”,表演艺术家游本昌主演的《济公》堪称经典。不久前,84岁的游本昌来到“扬州讲坛”分享了他的艺术人生,以及他对于“济世为公”精神的感悟。

  我生在泰州,长在南京,学在上海。小学四年级时,我就喜欢听苏州评话,有位演员沈笑梅说的《济公传》活灵活现,被人称为“江南活济公”,我听了他的评话回来就学,没想到几十年后我有机会出演济公。
  我从小喜欢文艺,但我真正从事文艺工作是在解放后。1951年,我进了文工团。有次排一出农民的戏,我没有下过农村,不知道怎么演。领导说,保送你去戏剧学院深造吧。就这样,我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表演系学习。
  进入表演系,才知道演戏是怎么回事。大学四年级时,来了一位苏联专家。我在一出戏中扮演反派,专家说演反派不能把“坏”字写在脸上,你要让观众相信你。后来我在毕业演出中扮演反派,得了满分,被中央实验话剧院选中。
  我当时条件不好,既不帅也不怪,只能演一些龙套角色。对此,我没有闹情绪,也没有想过改行。老师说,你不是衣服面子,你是里子,是硬里子。我就当一名“佐料演员”,条件好的演员是鱼头、海参,但没有佐料也不行。
  在以后的30年间,我一直演的是小角色,但任何一个角色我都没有轻视过。哪怕没有台词,对我来说也是举足轻重的。每次准备新戏时,我都像主角一样准备自己的龙套戏。而恰恰是因为龙套,剧本没有具体的要求,所以给了我发挥的空间。
  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,时刻准备着。只要上了台,就进入了观众的视线。舞台是公平的,谁有戏,观众就看谁。记得在一出戏中,我演了5个角色,从老大爷到俘虏,从小兵到排长,每一个角色都让观众很满意。还有一出戏,我演一个老地主,演到第5场,老地主被枪毙了,有的观众以为戏已经结束,就走了。其实还没完呢,一共有8场戏呢。有位老演员对我说,“你是演小角色的大演员”,可见我还是有知音的。
  1985年出演的济公,是我的第80个角色,前面79个角色都是反派或者龙套。所以,有的时候不必为自己的条件担忧,总会有角色适合你,你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位置。
  刚刚接受济公这个角色时,导演心里没有底,因为我不是喜剧演员,他问我你认为济公是什么样的?我小时候听过苏州评话,照着一学,就成功了。所以,只要有积累,就不要怕。
  电视剧还没拍,就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。发布会上,我说,就像跳高,我可能跳得过去,也可能跳不过去,但是我一定会尽力而为,提高我的高度,我不会从底下钻过去。济公是经典角色,以后还会有人来演,我必须把高度定得高一些。
  拍摄过程中差点拍掉我半条命。我当时52岁,8个半月,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。因为是在景点拍戏,要抢到游客来之前,或者等到游客全都走后再拍。拍完一天的戏,还要准备第二天的戏。
  《济公》开场时有个镜头,济公黑手抓馒头。一抓五个黑印,馒头没法卖,只好送给济公吃。小说和剧本里都是这样写的。我觉得不行,济公应该给钱,否则就是吃白食。我演的济公,要让老百姓喜欢。
  演济公是我命运中的一个转折,这是我极大的幸运。在以后的几十年中,济公改变了我,改变了我的世界观、艺术观甚至性格。在一次研讨会上,我总结道,“济公济公,济世为公。济公文化,无我利他”。
  作为一个演员,永远要记得自己的责任。有的演员,演着演着就演不下去了,有的甚至堕落了,关键是他们的世界观出了问题。搞文艺的无非有三种情况:给观众提供牛奶、白开水或是毒药。我们应该给观众提供有营养的牛奶,再不济白开水也行,但千万不能给毒药。有些角色我不能接受,这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。简单来说,就是济公还是济私。演员需要进行自我完善,自我提高。
  《济公》续集放完后,我见到了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长老,茗山长老给我题了一幅字——“以文艺化导人心”。我觉得这幅字是对我一生的嘱咐。我把这幅字作为终身的任务,挂在家中,每天一抬头就能看到。
  (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)

Powered by HYLLPF 5.3.19 ©2017-2030 www.hyllpf.com